来源:赛斯拜克 发表时间:2023-06-06 浏览量:629 作者:awei
我国科学家发现火星水活动迹象。5月11日,《科学·进展》发表一项关于火星水活动的重要研究成果。基于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地形相机数据,我国科研人员在火星表面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板状亮色岩石,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板状亮色岩石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这标志着祝融号国际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高光谱成像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A)“祝融号”着陆点地貌图。(B)“祝融号”巡视路线图。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祝融号是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于乌托邦平原,目前已经完成了诸多科学探测任务。这一发现也证明了中国火星探测技术水平的高度和国际活动探测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洋团队首次通过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短波红外高光谱成像仪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在着陆区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这些类似沉积岩的板状硬壳层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研究团队推断这些硬壳层很可能是火星上曾经存在的湖泊或者海洋的沉积物。此外,研究团队还利用异源地钻机在探测区域成功钻取到了土壤,初步分析表明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硫酸盐矿物和有机物质。这些发现一方面证实了火星上曾经存在液态水的历史,在探索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对未来的火星人类探测任务和火星基地建设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位于经历了重塑事件的年轻亚马逊纪地层上,已有的研究认为,该区域是由火山和风蚀形成的沙漠地貌。但是,利用祝融号火星车的观测数据,刘洋团队发现了板状硬壳层和含水硫酸盐矿物等,这些发现为这一地区的地质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证据。据研究团队推测,这些板状硬壳层很可能是早期火星湖泊和海洋的沉积物,随后经历了地质作用而形成了硬壳层。而土壤中发现的硫酸盐矿物和有机物质,则可能是来自火星大气中的化学反应或者生命的存在。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火星的地质历史和生命起源问题,也为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北纬25.066°、东经109.925°)区域,首次在火星上留下了中国印记。截至目前,祝融号火星车已经完成了多项探测任务,包括火星天气观测、地质环境探测、地球遥感和自主导航等。其中,祝融号火星车成功地拍摄了火星表面的高清照片、探测了火星天气、发现了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以及火星表面的含水硫酸盐矿物等科学数据。
祝融号火星车的发现表明,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的水活动非常丰富,这是在其表面发现的许多沉积物、河道和洼地所证实的。祝融号火星车还在火星表面发现了含水矿物质、雾气、水蒸气等证据,这表明火星在它的演化历程中一定曾经拥有过液态水,这一点是人类在火星上找寻生命的重要线索之一。
祝融号火星车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高光谱成像仪还发现了一些火星表面的地质特征,比如裂缝、岩屑和砾石等,这些都是火星独有的特点。这些特征可以告诉我们火星的地表特征和地球的不同之处。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进一步研究火星地质演化过程,这将极大地促进人类对火星地质结构和生命起源的研究,为人类登陆火星提供基础数据。这次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为世界各国共同探索火星、深入研究行星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机遇。